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典禮暨「人間佛教-初心」紀錄片全國首映會

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典禮暨「人間佛教─初心」紀錄片全國首映會
日期:2017/10/12 (四) 下午2:30
地點:國家圖書館 ( 國際會議廳 )
地址: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
星雲大師著作藏書特展
展期:2017/9/26-10/20
地點:國家圖書館 (一樓展覽廳)
時間:週二至週日 09:00-17:00 免費參觀 ( 國定假日休館 )
地址: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
電話:07-656-1921分機1120

前言

曾有記者問過我,為什麼熱愛文字編輯,終身不輟?因為文字是生生不息的循環,是弘法的資糧,人不在,文字還在。一個人因為一句話而受用,這輩子,乃至下輩子,都會對佛教有好感。透過文字媒介,不只是這個時代,不只這個區域的人,都可以接觸到佛陀偉大的思想,幾千、幾萬年以後,此星球、他星球的眾生,也可以從文字般若中體會實相般若的妙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 星雲大師如是說-

大師生平

星雲大師,一九二七年在江蘇一個貧苦的務農家庭出生,幼時歷經土匪、北伐、中日戰爭及國共內戰等戰亂環境,十二歲出家,曾在大陸金山寺、焦山寺、棲霞寺、天寧寺等大叢林參學。

在一九四九年星雲大師來臺,陸續創辦念佛會、歌詠隊、學校,甚至興建「佛光山」。這期間星雲大師也發行《覺世旬刊》、《佛光學報》、《普門雜誌》,撰寫出版《玉琳國師》、《釋迦牟尼佛傳》、《佛教叢書》、《往事百語》、《迷悟之間》等書刊,並翻譯二十餘種各國語言,流通世界各地。

七十八年後的今日,當初的男孩已受全球各界景仰,有來自世界各地出家子弟千餘人,全球信眾達數百萬之多,他在海內外設立三百多個道場、創辦二十四所美術館、二十六所圖書館、出版社、十二所書局、五十餘所中華學校、十六所佛教學院、五所大學,甚至將寫書所得版稅成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,他就是台灣佛光山的開山—星雲大師。

星雲大師與文學的因緣

大師一生沒有進過學校,也沒有受過老師特殊的訓練,除了寺院的教育,讓大師獲得佛學的一些知識以外,應該就是他個人喜愛閱讀文學的著作了。

之所以啟蒙大師喜歡文學,還是由於佛教的經典比較深奧,讀起來不甚了解,而民間的文學小說不但看得懂,並且趣味橫生,所以他就這樣深深地愛上了文學。

踏上寫作弘法之路

我對於弘法與寫作的理念,一向主張要有文學的外衣,哲學的內涵,因為文學要美,哲學尤其要有理,內外相應,無論是長文是短文,必然是好文章。

胡適之先生說,《維摩詰經》是世界上最長的白話詩,而《華嚴經》、《大寶積經》都是長篇或短篇的小說,而我覺得,佛學就是文學和哲學的總合。佛教的哲學理論,能用美麗的文學裝飾,才能成為有血有肉的讀物。

星雲大師寫作的規劃

星雲大師所有的著作並非隨意的生活手札,而是有完整規劃性的寫作過程。首先定出書名,提列各個章節綱目後,起草撰寫內容。從他的筆記中,我們可以看到在某年八月十三日,除了敘述當年在《覺生》雜誌發表文章的心得外,還提及三年內必須完成的內容。如今,這些文章已裝訂成冊如期出版,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目標理念。

 
佛教文學的現代化

早期的佛書多是印刷粗糙、文言難懂,信徒難以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上,阻礙了佛法淨化人心的作用。星雲大師嘗試用淺白平易的文字撰寫佛書,用通俗、故事化的方式,讓信徒歡喜接受。他編撰佛教界第一本精裝版佛書,改變大家對佛學保守刻板的印象。

星雲大師著作藏書

從《覺世旬刊》到《人間福報》,從《普門雜誌》到《普門學報》,從《佛光大辭典》的編撰到《佛光大藏經》的發行,五十年來佛光山文化單位入不敷出,然而財務的拮据從未影響大師辦理佛教文化事業的決心。這些文化事業都是為了將佛法更普遍、易懂的傳播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。文化事業固然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,需要有百年大計的耕耘,弘法利生也需要辛勤的努力,才能厥奏其功。